close

開始發覺「孩子」與「廚房」並不見得是遙遠兩端
是始於這本書----「在家,也能蒙特梭利」
其中讓孩子參與家事的教育觀念跟我的想法十分契合

我一直覺得家事是最好的親子活動,孩子可以運用大量的肢體活動培養協調能力
同時,家事若要有效率則必定會有某種規則順序,對孩子是很好的學習啓發
能夠成為媽媽的小幫手,對孩子更是莫大的快樂

在網路上找到這一篇可以分享
網址:
http://www.life416.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188&Itemid=180

“厨房家教”风靡东瀛

现在日本儿童最热门的游戏场所是“厨房”;书店热销的书籍是“儿童料理食谱”;百货公司家电部门当红的是“儿童专用厨具”;电视台正在叫座的节目是NHK的“儿童烹饪”。“在厨房里长大的孩子”受到日本各界的推崇。“儿童烹饪”和“厨房育儿”,俨然成为日本家庭最时髦的休闲活动……
   
早就耳闻日本的“厨房家教”,这次,在日本算是开了眼界。那天,我拜会日本教员石原启一,顺便在他家用晚餐。哇,招待我的晚餐竟是他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主厨的,有寿司、素烧、天麸罗、生鱼片等,还有一道中国菜宫保鸡丁,举箸品尝,口味还真不错。石原启一笑着介绍说,他儿子厨龄已有五年,上幼稚园时就经过专门的烹饪培训。
   
石原启一告诉我,日本有专门培训幼儿的烹饪学校,每六至八名幼儿为一个班,每班由一名大人带领做菜,家长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孩子学做饭烧菜。做好了,一盘盘端上桌,父母们试吃并评说。有的家长说:“好吃。”有的家长扮鬼脸说:“太咸了。”不管是褒,还是贬,大家总是笑成一团后散去。  
  
 日本厨房育儿的开始,源于妈妈们的呼声。在日本,妈妈主要负责做家务和带小孩。当妈妈做饭时,喜欢黏人的孩子自然而然就跟进了厨房,并且好奇地想摸摸这、看看那。可放着菜刀、剪子的厨房,实在让妈妈们担忧,但又无可奈何。
   
她们先是允许小孩开碗柜门,并将最下面一格腾空,放进孩子的玩具,于是孩子们欢天喜地地学着妈妈的样子放进拿出,饶有兴致。但渐渐地,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在碗柜旁玩,而更想向着妈妈切菜的主战场挺进。这使得妈妈们开始强烈呼吁生产更加安全的厨房用具,于是适合儿童使用的物品应运而生。
   
儿童厨房用品不仅小,而且非常安全。比如,儿童菜刀的刀锋如同普通菜刀的刀背,可以让孩子学习切一些柔软的物品,如煮好的鸡蛋、土豆、胡萝卜等。有了这些道具后,厨房成了妈妈与孩子学习和交流的场所。渐渐地,妈妈发现,其实即便不买儿童用具,也完全可以进行厨房育儿。比如,一开始让孩子择菜、洗菜(如果怕弄不干净,妈妈可帮着一起做),菜刀太危险,可用西餐刀或切蛋糕的刀来代替。当然,在这期间,大人一定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动作,择菜时可以任由孩子自由发挥,但用刀和剪刀时,一定要提高警惕,以防小孩受伤。
   
并非任由儿子在厨房里玩耍,她阅读了有关厨房育儿的书籍,也与孩子一起到幼儿园开办的“烹饪实习”课里见习。在儿子四岁时,她就开始让儿子尝试烹饪,在烹饪前,她将食物的营养、厨具的使用方法都向孩子做一番说明,尤其是菜刀和火的危险性。在整个烹饪过程中,只要在安全范围内,她从头到尾都由孩子做主。
   
其实,运用到身体和五官的家务劳动是一种比游泳更均衡的运动,经常做可以得到令人惊喜的成果。小孩用双手敲敲、打打、揉揉、拉拉,也等于是在经历疼痛、辛酸、得意、快乐等各种不同而丰富的情绪,这种经历能够使他们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力更加自信。
   
厨房育儿不仅能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为了吃好而精心烹调,自然会让人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让孩童从小在厨房里成长,还是增进家庭生活的情趣、建立儿童人际关系的基础。因为家务事能处理得好的儿童,走上社会后人际关系绝对不会太差。它的许多益处已在孩子成长的历程中得到彰显。原来她的儿子比较内向,比较依赖父母,可现在不同了,儿子开朗、活泼、主动,在学校与同学们相处得很好,更让她欣慰的是,儿子上小学一年级后,就很懂得帮母亲分担家务,星期天总喜欢为父母亲手做上一顿饭,这足以安慰天下父母心。  

“儿童烹饪”和“厨房育儿”,俨然成为日本家庭最时髦的休闲活动。家长到学校等待孩子放学时聊的话题几乎都是我家孩子这个星期在厨房发生的新鲜事。日本烹任学校指出,进烹饪学校学做菜是其次,重要的是这些孩子回家后,会做父母帮手的人数和次数增加,他们不会讨厌做家务事。

厨房里的亲子益智游戏

下面这些在厨房中训练孩子智能的“亲子益智小游戏”,能让孩子愉快地参与,刺激、操练他的大脑。

1、辨音

用汤匙轻敲空的玻璃杯,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叮声,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敲几声后,妈妈告诉孩子:“这是汤匙敲玻璃的声音。”两个锅盖互相碰撞,会发出类似钹的声音,给孩子听后可以告诉他:“这是碰锅盖的声音。”父母可随意利用其他厨具发声,只要孩子觉得好玩,他都会用心听,同时训练了孩子的听觉。
 
二、辨色
  
凡是有单纯色彩的食物都可以拿来当“教具”。妈妈拿根红萝卜,放在孩子眼前三十厘米左右,让他注视六秒钟,告诉他:“这是桔色的红萝卜。”换根葱,同样让他看六秒,然后告诉他:“这是绿色的葱。”通过训练,可使孩子的视觉智能得到清楚的刺激。
  
三、触摸
  
训练触觉智能,厨房有着无以伦比的“优势”。木的、金属的、瓷的、布的、海绵的……应有尽有,任何直径比孩子嘴巴大的厨具,都可以拿来当玩具,让孩子全面触摸,只要事先把这些“玩具”洗干净,就算他用嘴“品”也没关系。他摸了这些“玩具”后,妈妈可把玩具拿来逗孩子开心,也让他感觉:“这是妈妈在用海绵搔你的脚心”,“用碗布搔你的肚皮” ……
  
四、抓球
  
拿一条橡皮带,约十五厘米,一端贴在厨房桌子的边缘,另一端紧粘上一个轻小的物品,例如一个球或一个小铃铛,让这个小物品吊在玩具的橡皮带下,帮他抓住橡皮带末端的小铃铛,当他放手时,小铃铛就会在橡带下跳舞摇荡,这会吸引孩子自己伸手再去抓或拍动橡皮带末的小玩具,操练他的用手智能。
  
五、对话
  
“你看这些筷子是不是很长?”问后要等孩子发声回答,不管孩子发出的声音是否正确,都要热情地鼓励他,让他觉得和你“交谈”很开心。用不了多久,他的发音自会越说越准。“你要不要妈妈用筷子夹花生给你看?”“用筷子吃东西是不是很方便?”尽量问他一些是非题,只要他能用一声或两声的声音回应,就算已经开口回答了。
  
六、运动
  
在厨房里,妈妈总得做些事情,这时可以在厨房的一个角落铺上爬垫,放一件东西在孩子面前,如果他想抓住就会手足乱动,想法向前进。这种方法能在不知不觉中锻炼孩子的运动智能。
  
七、闻香
  
菜烧好了,可先把一些菜放在小盘上让孩子闻闻,然后问他:“香不香?”吃完饭洗碟子时,也可把香皂让孩子嗅,告诉他:“肥皂真香。”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刺激孩子的嗅觉发展。
  
八、品尝
  
可以用小吸管蘸点糖水、酱油、柠檬汁,让宝宝感觉什么是甜、什么是咸、什么是酸。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很快就能学会怎么分辨这些东西的基本味道,他的味觉会得到充分的刺激。
  
利用下厨的机会,施行以上八种智能提升活动,不但简单易行,而且有趣好玩,所需时间也不多,更不耽误妈妈的家务活,但对宝宝智能提升的益处却是极大的,可谓一举多得。

厨房里的EQ训练

 

孩子是在游戏中成长的,而厨房中的种种乐趣都让他乐不可支,当然学习自然不在话下喽。
  
辨声:不同材质的碗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装水的杯子与不装水的杯子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给儿子一支筷子,鼓励他想敲哪里就敲哪里。当碗边在筷子的敲击下,发出第一声清脆的响声时,儿子对这个游戏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他肥嘟嘟的小手,不停地挥舞着小筷子。当然,这个游戏要不停变换杯子的材质,塑料、不锈钢、搪瓷、陶瓷……击打的筷子也可以换成勺子、叉子,爸爸妈妈要多动脑筋,多种组合、千变万化最好哦。
  
辨色:白色的大米、碧绿的青菜、鲜红的番茄、橘红的胡萝卜、嫩黄的鸡蛋黄、深紫的茄子……这可比识图卡片鲜艳、真实多了。
  
辨别气味:大蒜的味道好呛人,生姜会让妈妈留眼泪的,油烧滚的时候会有油烟气,菜快烧好的时候有菜香,饭蒸好的时候就会闻到饭香……
  
辨别口味:原来盐是咸的,白砂糖是甜的,醋是酸的,妈妈烧得菜是很好吃的,可是味精不是鲜的是涩的,很难吃。
  
触觉:知道烫跟不烫的区别了,虽然代价大了点,把儿子给烫哭了。现在不用我提醒都知道,锅子在烧的时候是不能碰的。另外诸如冰是又凉、又硬的,豆腐是滑嫩易碎的,鸡皮是疙疙瘩瘩的……儿子都一一体验过了。
  
视觉:分清了熟制品及生制品。知道有些是妈妈买来的现成菜可以直接吃,而有些则是刚刚洗好的菜,要炒熟才能吃。
  
厨房里的数学:学数数,买来毛豆,跟儿子各抓一把,然后比比看谁抓得多,这个是对大小概念的培养;等大一点,可以帮忙剥豆子,然后数豆荚中各有几粒毛豆,等等。厨房是向宝宝介绍复杂数学概念的好场地。切面包的时候,问问宝宝,是想切成两份呢,还是三份或四份;切成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是长方形的。让宝宝的小脑袋里有了几何和分数的基本概念。做饭中也包含着比例、测量和计时这些数学概念呢。让宝宝帮忙量一量,加点材料;你不妨在加双份料的时候,在增加某种成分以达到合适的比例的时候,在烤炉上设定一个温度的时候,都大声地告诉宝宝……另外,还可以让宝宝帮你把食物按类型、颜色或大小分分类。对事物的分类和归类,是孩子今后学习数学时必须掌握的非常有用的技能。
  
语言表达:对买来的每一样菜,以儿子能听懂的简单语言做适当描述,比如:绿油油的青菜,好可爱的豆芽菜,挺精神的黄瓜,多结实的南瓜呀……在反复操练后,我发现儿子的形容词开始多起来了。

厨房里的EQ培养

不要以为和“精神领域”沾边的就一定高深莫测,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在不经意中一点点积累起来。
  
爱劳动:劳动着是美丽的,但要能深刻体会到这句话,还必须自己身体力行。从力所能及的帮妈妈理菜、剥豆子等家务事做起,然后能真正上场烹饪,孩子的兴趣被激发后自然爱上了劳动。
  
节俭:节俭是美德,节水节电,关心环保的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而珍惜粮食,不会浪费的父母,会让孩子的人生过得节俭而单纯。懂得做饭菜的辛苦,自然就减少了浪费。
  
尊重父母:爸爸妈妈下了班,还要进菜场、进厨房,真辛苦。让孩子与爸爸妈妈一起理菜、洗菜,然后共同烹饪,在体会到家务的劳累中,体会到家庭的温馨。
  
时间观念:饭还要烧五分钟,汤要煲一个小时,红烧肉炖半个钟头。这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厨房时间。
  
金钱观:原来我们吃的菜都是要用钱来买的,而钱是爸爸妈妈上班才能挣回来的。
  
自理能力:分清各种蔬菜的名称及吃法(能生吃或者要炒着吃),知道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厨房中探险,将自身伤害减到零。
  
更自信:孩子用双手敲敲、打打、切切,也等于是在经历疼痛、辛酸、得意、快乐等各种不同而丰富的情绪,这种经历能够使他们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力更加自信。

十件三岁以下的孩子能在厨房里能做的事

1、把理好的菜放在干净的盆子里;

2、剥豆子(笋);

3、掰四季豆(豇豆);

4、洗茄子、黄瓜、番茄等果实型蔬菜;

5、打鸡蛋(只把蛋打散而已);

6、帮妈妈递东西;

7、提醒妈妈水开了、饭好了;

8、算算需要的碗筷;

9、捏几个饺子、馄饨、包子(奇形怪状也没关系);

10、在妈妈的陪伴下,烧水饺、馄饨、下汤团等。

让孩子进厨房的注意点

1、很多家长把孩子推到厨房外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最大的担忧,应该就是安全。怕孩子烫着、碰着,结果反而让孩子对厨房的兴趣日益高涨。其实父母都低估了孩子对危险的认知能力,除了1岁以内的孩子没有或少有烫的概念外,1岁以上的小孩对自身安全其实非常注意,再加上父母在旁监督、提示,安全尺度是绝对可以把握的;

2、在整个烹饪过程中,要征询孩子的意见,可以问问他:青菜和香菇一起烧好吗?红烧肉熟了吗?放这点盐够吗……

3、无论孩子在厨房里的表现如何,只要他(她)真得用心在做,请父母准备好最动听的赞美词,并用感激的心告诉孩子:谢谢你,妈妈(爸爸)很开心。

4、给孩子准备一些实物奖励,比如你可以把黄瓜用刀去皮,然后发挥想象力随意雕刻几下,给孩子当零嘴。
  
当然,关于安全问题也是提倡厨房教育的专家们比较重视的。像《厨房育儿》一书的作者坂本广子就在神户市一家幼稚园开办了“烹饪实习”课。在烹饪前,坂本先就各种食物的功能、材料、调理用具的使用方法向小朋友做一番说明,尤其是菜刀和火的危险性。不过,在整个烹饪过程中,坂本主张:“只要在安全的范围内,从头到尾完全要由孩子自己操作。”

妈妈们不妨学学日本厨房育儿的做法,让我们的孩子也“攻占”厨房。

 

ok,做家事很好,但是什麼時候開始?怎麼開始?如何做? 這就是大哉問啦!

蝸寶現在一歲一個月,他在快滿週歲時,很愛跟著人爬來爬去
我到後陽台晾衣服時,抱他坐在地板上,拿了一疊衣架給他
請他一個個遞給我
第一次他就做得很上手

今天我開始給他兩疊衣架,一疊較大是晾大人衣服的,一疊較小是晾他的衣服的
然後我會跟他說請給媽咪大的衣架,教他怎麼分辨大小

接著可以拿起衣服,抖開來跟他說這是爸爸的衣服,要什麼樣的衣架呢?
教他判斷分辨不同的衣服

如果孩子想要晾衣服,可以先從幫忙夾襪子手帕圍兜開始
幫他擺好,請他一個個照順序夾上去

最重要的是,這是個快樂的親子互動分享活動
如果孩子不想要參與,不要勉強他,請採取鼓勵與讚美的方式
也不需要求孩子一定要完成任務,一樣是盡量鼓勵他持之以恆

再來我會開始思考廚房的事務如此讓蝸寶參與
我曾經讓他一起剝菜葉,但是一來他還做不好,二來注意力沒法集中
在我的想法裡,「玩是一回事,學習是另一回事」
當然可以隨他去讓他玩菜葉,但是那不是有系統的學習
我認為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學習「學習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洗碗和洗菜應該是比較容易,或是把溼的碗盤擦乾,把餐具歸位
但是流理台的高度又是問題,關於這點我會再思考看看

擦桌子和擦地板應該會是現在可行的活動
蝸寶今天開始練習自已吃飯,我給他一個盤子,一根湯匙,一張擦手用的溼巾
他推開盤子,拿著湯匙和溼巾,倒也有模有樣
雖然也是會玩飯,但是「災情」沒有我原本預想的慘重
他會拿溼巾去擦桌子,擦完還拿來擦臉(囧)
這樣想想的確可以讓他練習擦桌抹地了

關於家事,還有好多可以玩的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蝸寶媽咪 的頭像
    蝸寶媽咪

    蝸寶的成長記事

    蝸寶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