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念就不談了,大多父母都是知道的
這邊記錄的只是自已的觀察
最近蝸寶整個熱愛peppa,剛好媽媽也比較忙
有時蝸寶要看peppa,媽媽就會趁機溜去洗碗用電腦煮飯,讓蝸寶自己看peppa
這幾天我就發現蝸寶變得很焦躁,在餐廳坐不住,在家也常常搗蛋,不聽話等等
並不是電視或節目有什麼問題,問題是出在親子互動上面
孩子雖然能夠被電視吸引注意力,但是心裡卻是孤單的
而父母一旦習慣用電視打發孩子對互動的要求,父母就會漸漸失去和孩子互動的耐心
互動要求有時是直接口語要求(看書,玩球,畫畫),有時則是以吵鬧表現(不要吃飯,不要穿衣服,不准媽媽離開)
孩子的表現是安穩還是吵鬧,關鍵就在於孩子心中是否焦慮不安
親子的互動越少,孩子會越焦慮,越吵鬧,孩子沒有辦法抒解他的感受,於是便會要求要看電視
看電視時會有一種麻痺的效果,結果父母以為孩子想要的是看電視,或是孩子很愛看電視
其實不是,這只是一個惡性循環,接著就是隨時都要有類似的東西可以看,於是電動和i phone就出馬了
今天我改變作法,要切柳丁時,我邀請蝸寶來站在旁邊看
我說: 切完柳丁,我們再一起玩球,看peppa
雖然大部份人對於孩子進廚房都有深深的顧慮
但是其實我反而發現,蝸寶在廚房能夠遵守規矩,一個人在客廳倒是比較會搗蛋
在廚房,不能碰的東西,只要跟他說"那很危險,不能碰,碰了就不能來看媽媽切菜",蝸寶都可以遵守
很明顯的,因為他想要待在廚房,和媽媽一起,看媽媽做事情,所以他能夠遵守規矩
切柳丁時,蝸寶幫忙把柳丁的皮丟進垃圾袋,他很開心
接下來整個下午都沒有說要看peppa,而是要媽媽講故事
傍晚時媽媽想看新一集的peppa,蝸寶才跟著一起看了一集
其實peppa是很好的動畫,但是再好的節目,都還是要陪孩子一起看,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而不會適得其反
電視拿來學習語言和文化,是一個非常棒的工具
尤其孩子對於聲音表情動作敏感,電視內容的重覆性和誇張化能夠強化很多認知
但是電視不是個好保母,它應該像是看書畫畫,是一個活動,一個充滿聲音影像刺激,但少了激發創意和想像思考的活動
若希望能利用電視的優點,避免其遺害,其實就是陪著孩子一起看電視
這樣才會知道孩子究竟看了多久,因為自己也有看,就會控制時間,此外也能讓父母持續設計陪伴孩子的活動,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陪孩子一起看電視,針對節目內容隨時做補充說明,讓看電視成為一個良好的活動,而不是一個打發頑皮孩子的工具
記得,在開電視之前,先和孩子一起做家事,看書,貼貼紙畫圖,充份進行親子活動,每天都要問問"今天我們一起做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