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照學習共同體的教師討論方式:
<剪報>
施行方法: 教室提供a4紙讓學生使用,班級訂閱國語日報,課堂上學生自由閱讀剪報,寫下重點與心得
觀察:
1. 學生在文章的選取上稍有侷限,部份學生專挑選字數少的學生作品,可能是閱讀興趣不夠,或希望能夠寫少一點的重點。
以學生作品為範文的剪報,較不容易寫出心得,因為其內容通常已經是作者的"心得",缺乏客觀條件鋪陳故難以分析。或許可以建議學生選擇"報導"類的文章,避開學生作品。
2. 學生寫下重點的方法皆為條列式,或可嘗試以心智圖做重點整理方法,鼓勵學生發掘不同的整理技巧
3. 可嘗試由一人選一篇文章改為一組選一篇文章,組員自由閱讀後,小組組員先簡單分享各人所選出的文章,再從中選出全組共同製作的剪報範文,加深討論學習的印象,票選的過程中,將自已有興趣的東西介紹推薦給別人,是很好的學習,經過討論,也比較容易有較有深度的思考與心得
以上施行情況,一節課的時間,以完成選文,討論,及繪製兩層心智圖(擴散思考)為目標,學生回家後再完成心智圖與心得,交回後老師給予回饋及思考刺激,再張貼出學生作品讓學生共同分享討論,加強學生反覆從各種面向檢視議題的思辨能力
<語詞比賽>
原班導師將全班分三組,所有人按照程度高低編1~9號,競賽時老師念語詞,選定某號,即可快速指定學生競速
按照程度高低偏號或許是一個方便檢視學生學習狀況的方法,但是同時可能也是讓學生自信心低落的方法,尤其競賽時更容易使程度差的學生成為眾矢之的
另一方面來說,強者互相競爭,弱者與弱者競爭,看似在分組競賽中較為公平
由於學生對分組競賽參與熱烈投入,引發學習動機的作用應該是大於檢視學習狀況,特別引導"小組成員互相幫助"及"良性競爭"的氣氛,應是施行成功的先決條件
<行為>
事件1: 有2位學生忘記帶跳繩
A生主動在課前向老師說明,老師詢問"可以找到人借嗎?",回答:"不知道找誰借",再詢問:"之前是怎麼處理這種情況?",回答:"罰站"
之後一群人拉著A生來,告狀說忘了帶跳繩要罰站,老師回答:"處罰不是重點,重點是找到解決的辦法,有沒有人可以借?"
學生甲馬上說某人有兩條跳繩,強調另一條很難用,老師回答:"有總比沒有好,趕快去借吧"
B生上課開始後才說忘記帶跳繩,此時已到操場,無法再找人借,附近的學生反應仍是:"罰站! 之前沒帶的都是在旁邊罰站!"
指示B生排入隊伍,空手練跳
事件2: 放學時誰關窗戶?
原本似乎沒有安排這項工作,動作快的學生已經排在走廊等待放學,詢問誰負責關窗戶,回答:"動作最慢的關"
全班窗戶大開沒有人要幫忙,幸災樂禍地嘲罵動作慢的人,老師指示:"靠近窗戶的人關上窗戶"
結果離窗戶較遠的學生開始出言指揮,或無事可做
應改為"靠近窗戶的人關上窗,其餘兩排進教室關另一排窗"
事件1及事件2中,高聲指示處罰方式者皆為學生甲,此生態度積極力求表現,容易有"看別人好戲"的心態,但是對於提供解決辦法的反應很快。
讚賞其積極態度,並引導正向思考: "我能做些什麼來幫助大家",而非確保同學被處罰的幸災樂禍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