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行為控制是一個很簡單的教養觀念

好的鼓勵,壞的責備,加上形形色色小技巧,軟性誘導的,硬性規定的,溫和勸說的,嚴格執行的

差別只在於怎麼要求與落實

以蝸寶目前的表現,算是能夠被督促與要求

 

正因為能把小孩管好已經很不容易,行為控制一直幾乎是教養觀念中的"顯學"

怎麼好好吃飯?怎麼好好睡覺?怎麼教閱讀?怎麼訓練作息?怎麼教禮貌?怎麼教說話?

老實說,能掌握好孩子的行為就已經很謝天謝地,爸媽實在也很想休息了

但是,行為控制一直走下去,恐怕會落入以為"把小孩管好就是教好了"的黑洞中

因為它有明顯的成效,所以很容易被用得太超過,簡單說就是爸媽會管得太嚴格太精確

這是我覺得自己會有的盲點,行為控制注重理解力記憶力,卻容易扼止思考力創造力

這也是台灣的教育一直偏重與不足之處,我們永遠都在聽老師的指示,要嘛就聽要嘛不聽

但是我們有沒有去想為什麼? 甚至,我們能不能因為理解原因而想出更好的解決方法?

學生如果能夠把自己當成老師一樣去思考怎麼教學,該教什麼,該怎麼教,有這樣的思考力的孩子,在學習時就會有方法

讓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每個問題都要加以指導

這幾天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要怎麼不對孩子下指令,要怎麼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思考的方法,進而能夠得到學習的熱情,並且自律自重

 

行為控制:

要求孩子聽到指示(如:不要打開垃圾桶,要收玩具)時,能夠遵守,否則將會被懲罰(剝奪,責打,隔離)

當孩子能夠聽從指示,給予正向回應(鼓勵,稱讚,獎勵)

 

思考引導: (目前還沒實行過,等實行了再來修正)

我們等一下要在廚房一起工作,要炒兩道菜,我們會先備料,然後會開火炒菜,最後會需要清理

請你想一下廚房裡有什麼要遵守的規則,請你看看廚房裡的用具都放在什麼地方,請你想想自己可以怎麼配合,讓工作能夠順利進行

 

提示重點有三

1 說明工作內容,依其時機及環境提示注意事項

時機:行車,外出,打掃,整理,用餐,梳洗,遊戲

注意事項以安全,健康,禮儀,時間掌握等大方向做提示

孩子大了之後,由孩子自己說明提示

2 提示需要的用具物品

請孩子準備用具或記憶物品位置,能夠理解並說出它的用途與使用方法

3 孩子的回饋與思考

讓孩子自己思考準備的: 工作態度,工作方法,工作流程

 

工作結束後,給予讚美與心得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蝸寶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